今年 7 月中旬推出的 Gogoro Delight,在品牌的規劃下,脫離了原本 Gogoro 2 車系而成為了獨立的產品線。原廠也強調,全新 Gogoro Delight 是由女性團隊主導設計打造的車款,具有靈活小巧、低座高設定與諸多創新的貼心設計。

Gogoro 強調,全新 Gogoro Delight 是由女性團隊主導設計打造的車款,具有靈活小巧、低座高設定與諸多創新的貼心設計。

Gogoro Delight 的推出,使 Gogoro 的高階產品線更加完整。不過,89,980 元起的售價,也讓 Gogoro Delight 的產品實力勢必會獲得更嚴苛的考驗。本次試駕的車型,更是 95,980 元的高階版本。能否對得起這個售價,展現出車輛本色魅力,絕對是此行試駕的重點。

本次試駕的 Gogoro Delight 車型,更是 95,980 元的高階版本。能否對得起這個售價,展現出車輛本色魅力,絕對是此行試駕的重點。
廣  告

遠看都很像,近看不一樣

  1. 造型與過去 Gogoro 2 Delight 高度相似,車身尺碼為最大差異
  2. 多項外觀選配配件,滿足個性化需求
  3. 車色選擇柔和亮眼,呼應主要鎖定之消費族群

無論是在產品發表會上的首次會面,或是在府城的試車活動第 2 次的接觸,每當見到 Gogoro Delight 時,心頭總是會猶豫一下,思考著:「這車到底是 Gogoro 2 還是 Gogoro Delight 呢?」雖然已經是以不同架構打造的產品,但 Gogoro Delight 在外型上依舊大量師法過去 Gogoro 2 Delight 的元素,包含圓潤的車頭設計、流暢的車身線條,尤其是後尾燈的設計也沿用 Gogoro 2 的配方,弧形的膠囊狀尾燈著實讓人一眼難辨其身分。

雖然已經是以不同架構打造的產品,但 Gogoro Delight 在外型上依舊大量師法過去 Gogoro 2 Delight 的元素,包含圓潤的車頭設計、流暢的車身線條,尤其是後尾燈的設計也沿用 Gogoro 2 的配方,弧形的膠囊狀尾燈著實讓人一眼難辨其身分。

造型與 Gogoro 2 高度相似,讓 Gogoro Delight 作為全新車系的身分稍微讓人摸不著頭緒。Gorogo 指出,會如此設計是為了延續消費者已經熟悉的造型,並依舊有 Gogoro 的風格。其實近看即可發現,Gogoro Delight 在車長、軸距上有明顯縮短,高度也因搭載 10 吋胎圈而降低,車頭方向燈造型也更短小,而且 NFC 卡片鑰匙感應區也移至車頭右側,這些都是新車在外觀上和 Gogoro 2 有別之處。

近看即可發現,Gogoro Delight 在車長、軸距上有明顯縮短,高度也因搭載 10 吋胎圈而降低,車頭方向燈造型也更短小,而且 NFC 卡片鑰匙感應區也移至車頭右側。

針對女性乘坐需求,首創巧思設計

  1. 針對更低、靠前的坐姿設計 Aircush
  2. 取消前方置物區、USB 充電座
  3. U 型照明燈實用性高

來到車上,就可以看出 Gogoro Delight 的陳設有所不同。就相同的地方來說,它與 Gogoro 2 Delight 都採用類裸把的流線儀表板與環狀多彩光源設計,兩邊把手的按鍵配置也是屬於 Gogoro 高階車款的設置,包含遠光燈、雙黃警示燈和競速模式等按鍵都整合在其中。

在差異的部分,Gogoro Delight 更短的軸距讓前方空間遭到壓縮,因此在前方削切出部分區域擴大置腳空間。且據原廠說法,女性在騎乘時常由於坐姿較靠前,膝蓋常會摩擦內裝,因此在腿部接觸區域設計了 Aircush 緩衝飾板。把手特別採用了銀離子抗菌塗層把手。可收折杯架組則是內裝前方唯一的置物空間,採用的是飛旋的按壓收折設計。

Gogoro Delight 更短的軸距讓前方空間遭到壓縮,因此在前方削切出部分區域擴大置腳空間;並在腿部接觸區域設計了 Aircush 緩衝飾板。把手特別採用了銀離子抗菌塗層。

可惜的是,Gogoro 2 Delight 的前方置物區域在新車上遭到捨棄,也並沒有 USB 充電座的配置,杯架也受限於設計只能放置部分杯型,且不包含寶特瓶。讓 Gogoro Delight 即使在創新、貼心之處獲得分數,但實用性上卻不比過往。

除了左把手前方以扳機式設計的倒車鍵,這次 Gogoro Delight 還新增了省力牽車模式,只要在馬達啟動的狀態下,按左方向燈兩秒並持續按住,車輛就可以緩緩前進。

Gogoro 2 Delight 的前方置物區域在新車上遭到捨棄,也並沒有 USB 充電座的配置,杯架也受限於設計只能放置部分杯型。

至於在乘坐的部分,Gogoro Delight 的 10 吋框設計有效降低了車高,729 mm 的座墊高度更是明顯友善不少。不過因為受限於電池擺放位置,讓坐墊前方寬度依舊無法降低,且腳踏空間遭到壓縮,腳更長的騎士可能要坐得更後面一點(又或者讓 Aircush 緩衝發揮作用)。

ogoro Delight 的 10 吋框設計有效降低了車高,729 mm 的座墊高度更是明顯友善不少。不過因為受限於電池擺放位置,讓坐墊前方寬度依舊無法降低。

Gogoro Delight 在車身線條影響,與坐墊高度刻意降低下,23.5 公升的車廂容積不僅不比 Gogoro 2 Delight,跟同軸距的 Gogoro Viva Mix 相較也略小,不過除了原本並排的雙電池以外,還可簡單放下一頂 3/4 安全帽。

值得注意的是,Gogoro Delight 新配備的 U 型照明燈設置在車廂後方高處,讓即使物品放置後,車廂也可被照亮。其它的車廂內標配還包含車廂香氛組與抗菌塗層,雖然並非必要,但確實是相當有巧思的設計。

Gogoro Delight 在車身線條影響,與坐墊高度刻意降低下,23.5 公升的車廂容積不僅不比 Gogoro 2 Delight,跟同軸距的 Gogoro Viva Mix 相較也略小,但放下一頂 3/4 安全帽算相當容易。
配備的 U 型照明燈設置在車廂後方高處,車廂內標配還包含車廂香氛組與抗菌塗層,雖然並非必要,但確實是相當有巧思的設計。

不只好看,動起來也帶感

  1. 7kW 馬達配皮帶傳動精緻性高
  2. 10 吋胎帶來似 Viva Mix 靈活操駕
  3. 煞車表現平庸,滿足日常才是重點

Gogoro Delight 在設計初始即維持 Gogoro 車系白牌車中置馬達架構,讓其與後懸吊系統分離,再加上位於車體中央的電池組,所有最重的部分都集中在中間,不但降低懸吊負擔,同時配重也更均衡,再加上電動馬達的輸出特性與 10 吋框配置,讓這輛訴求女性使用的車款,也有著不錯的運動感受。

電動馬達在起步加速部分能夠輕易地脫離車陣,且相對於 Gogoro Viva Mix 在中高速的疲軟,具有更大 7.0 kW 輸出的 Gogoro Delight 則擁有更好的延續性。

動力的部分,電動馬達在起步加速部分能夠輕易地脫離車陣,且相對於 Gogoro Viva Mix 在中高速的疲軟,具有更大 7.0 kW 輸出的 Gogoro Delight 則擁有更好的延續性。同時全車系都採用 Gates 碳纖維皮帶,將車輛移動的聲音再降低,回歸電動車本色。

Gogoro Delight 雖然僅配備 10 吋胎圈,大幅限縮了傾角,但低重心同樣換來了靈活性,連續彎的靈活轉向相當的靈敏,一開始不習慣甚至會有轉過頭的狀況,同時較低的前叉前傾角也帶來良好且安心的操控感。對應到一般市區,一般騎士最容易遇到的紅燈鑽車縫問題,這樣的設計能夠輕鬆穿梭在車陣之間,大幅降低了騎乘壓力。

Gogoro Delight 雖然僅配備 10 吋胎圈,大幅限縮了傾角,不過低重心同樣換來了靈活性。但偏向舒適的坐墊形狀設計,以及前後單活塞卡鉗的煞車系統,也代表這款車的舞台註定不在激烈操控上。

由於架構與配置相近、軸距相同,Gogoro Delight 有著與 Gogoro Viva Mix 相近的動態表現,但動力更為充沛。不過,雖然具有運動基因,但偏向舒適的坐墊形狀設計,以及前後單活塞卡鉗的煞車系統,也代表這款車的舞台註定不在激烈操控上,滿足日常的使用情境才是產品的訴求──作為電動車,Gogoro Delight 這點確實有成功達成。

高質感又具巧思,最大考驗在售價

Gogoro Delight 的推出很明顯感受到 Gogoro 意圖前進新市場級距的企圖,包括許多大膽創新、直接以女性取向設計的配置如超低座高、Aircush 緩衝飾板、車廂香氛組與 U 型照明燈等。再加上延續系列的高質感風格造型,讓 Gogoro Delight 在發表時確實吸引到不少目光。

Gogoro Delight 的推出很明顯感受到 Gogoro 意圖前進新市場級距的企圖,許多大膽創新、直接以女性取向設計的配置在發表時確實吸引到不少目光。

不過,在實際操作上,Gogoro Delight 許多貼心、巧思的配備是否真的好用,則是面臨到許多考驗。包含非常挑杯子的杯架設計、風吹雨淋下的抗菌把手效果、車廂香氛組更換的方便性與 Aircush 的品質耐用度等,這些配備的使用體驗都會依據不同騎士的習慣而有極大的差異。而回歸基本使用,缺少前方置物空間和標配的 USB 充電座,則是我認為 Gogoro Delight 難以與實用性畫上等號的最主要原因。

整體而言,Gogoro Delight 同時具有高質感和低座高的設計,是最主要的產品特點,也是其他 Gogoro 車款無法企及的;但是在突破 95,000 元售價面前,其創新、趣味的設計卻沒有補上實用性欠缺的部份。而這樣的精品化產品走向,究竟會帶領 Gogoro Delight 前往何方呢?相信不久的將來,市場就會給我們答案。